钢结构住宅是高远而现实的选择
藏钢于民实现战略多赢
中国钢铁企业联合会发布的钢企中报显示,上半年上市钢铁企业发生大面积亏损,净利润急剧收窄,进入8月下旬亏损程度进一步加剧。
有人认为,钢铁产能过剩、库存量过大影响后期钢铁行业的利润,也有人认为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中国经济的放缓,市场需求低迷。
从建筑用钢着手也许能找到出路。
国外建筑用钢量占钢产量的10%-30%,以中国年产7亿吨钢计算,10%就是7000万吨。但是,我国现在每年建筑用钢量才3000多万吨(不含钢筋)。而美国、日本这些钢结构建筑普及的国家,用钢量已经达到了钢产量的30%。造成这么大差距的原因之一,是政府相关部门对大量使用建筑结构用钢不重视,没有鼓励政策。如果把钢结构放到一个更多的产业链中间,我们会发现,它的上游是钢厂、下游是开发商和老百姓,钢结构处在最为关键的中间环节,而恰恰国家对于这个关键的环节长期以来一直没有明确的政策支持,这也导致了钢结构企业至今没有形成太大的规模(和其他建筑行业巨头相比)。据协会统计,2011年排名行业前列的企业年产钢结构加工量79万吨,进入行业前30名的企业年产钢结构加工量14—50万吨,这在整个建筑业用钢的统计里是微不足道的。
今年4月财政部联合住建部出台了绿色建筑补贴政策,钢结构建筑位列其中,这对于钢铁行业来说是一个福音。因为我国目前仅保障房的建设量就十分巨大,以每平方米用钢30公斤—50公斤计算,那就是一个天文数字,如果用在商品房领域,那将是一个巨大的市场。随着我国钢结构住宅技术的日臻成熟,钢结构住宅大规模推广势在必行,钢铁企业应该重视并抓住这个机会。
钢铁是工业的血液,钢结构是国家的战略性资源。虽然当下中国钢铁严重过剩,但是从长远看还是短缺。我国的优质铁矿石资源相对匮乏,铁矿石主要依赖进口。从未来国家储蓄发展的角度考虑,藏钢于建筑,藏钢于民,应该是很好的途径。
节能减排大有潜力
我国的住宅施工多采取现场生产的方式,将建筑材料、设备运送建筑工地,进行现场作业,施工工序几十年不变。这种传统的生产方式由于企业的管理水平的差异和人员素质的差异,造成了现场材料浪费现象突出,现场管理粗放,水电浪费严重,垃圾排放处理不善。
据协会对部分房地产企业的调查,有50%以上的住宅开发项目工期得不到保证,没有按合同工期按期交工;有30%以上项目的造价突破合同造价,工期和成本的突破导致开发商投资成本的增加,最终这部分增加的造价也必然转嫁到消费者身上,这也是助推我国房价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大量的现场施工作业,由于现场控制、检验环节弱化,为劣质材料进入工地、现场的偷工减料行为打开了方便之门,给工程质量埋下了看不见的隐患。
面临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走节能减排的绿色发展道路,根本是要转变传统施工生产方式。
然而,应当看到,当我们面临巨大的“节能减排”压力时,钢结构并没有因为所具有的“低碳环保”特性为社会所青睐,中国钢结构建筑的比例远远没有达到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这恰恰意味着中国的节能减排依然有很大的潜力可挖。随着我国对绿色建筑推广力度的加大,绿色建筑逐渐深入人心,但提到绿色建筑,人们并不会直接联想到钢结构,这意味着老百姓对钢结构知之甚少,普及钢结构知识,让老百姓接受钢结构住宅并且能够认知这种建筑是推广的关键,钢结构需要大步走进寻常百姓家。这意味着我们身边需要耸立起更多钢结构住宅,让社会感受到其综合效益,从而提升钢结构在绿色建筑中的地位。
现阶段,中国钢结构协会、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及各省市钢结构学会(协会)应协助各级政府,围绕钢结构行业的技术进步,对从事钢结构设计、制造、施工的企业提出更高要求。围绕杭萧钢构、宝钢钢构、北京赛博思、昆钢钢构、莱钢建设、马钢钢构等一批代表我国钢结构住宅先进水平的骨干企业,围绕武汉世纪家园、杭萧钢构职工公寓、云南校安钢结构等一批优质工程,开展行业间的技术交流,大力宣传和推广对钢结构重大科技成果、新材料、新技术及新颖结构的应用,最终推动我国建筑领域实现循环经济、节能环保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痛定思痛加强建筑抗震性能
2012年9月7日,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贵州省毕节地区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交界5.7级地震,2011年3月10日,云南盈江5.8级地震,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地震……
这些年来,震灾频发,建筑房屋抗震性能差是导致人员伤亡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而钢结构住宅建筑的抗震性在每次地震中得以验证,特别是在汶川地震中,以九州体育馆为代表的钢结构建筑成了灾民的避难所,钢结构以其特有的安全性呵护着人民的生命和财产。
进几年由中国钢结构协会组织部分国内钢结构企业技术和管理负责人、专家学者和行业研究人员赴欧美国家、韩国、日本开展钢结构住宅技术交流和考察活动。大家对上述国家政府和企业重视建筑安全、结构抗震性能的研究和推广,追求人与环境和谐共生的理念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众所周知,日本是地震多发国家,日本钢结构住宅的发展有其特定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特别是上世纪,日本政府在每一次大地震灾害发生后,痛定思痛,都会修订法规,补充条款,提高建筑抗震标准。建筑商都会根据建筑受损程度和不同情况,专题进行研究和提出新的技术解决方案,持续不断的改进建筑的结构体系,重视对造成伤害案例的研究,技术成果立即得到国家政府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并进行推广和运用。这一点值得我国建筑企业很好的学习和借鉴。
生命安全是建筑的最高准则,站在国家和百姓整体利益的高度研发具有自有知识产权的钢结构产品,走中国钢结构住宅独创的技术创新之路,制定抗震和验收新的标准,注重建筑的安全性和舒适性,体现科技节能、科技创造生活新追求,是我们努力的方向。